咨询热线: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雷竞技RAYBET > 新闻中心
  NEWS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雷竞技RAYBET进入金融学课程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 2023-10-14 次浏览

  雷竞技RAYBET进入金融学课程论文十篇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国际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研究国际货币金融活动的基本理论与实务。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和经济类课程相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往往觉得该课程抽象难懂,最后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如何探索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20世纪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并且日趋全球一体化,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机构的服务日趋多元化,金融交易迅速膨胀。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优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大大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也增加了市场风险,金融危机频发[1]。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管制的放松,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百姓日常生活都日益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因此,掌握一定的国际金融相关知识,不止是从事金融行业所必须,也是日常理财的必要条件。

  国际金融学是经济类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研究对象为国际间金融活动及其本质与规律性,介绍国际范围内货币金融活动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实现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一门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了解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融资工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外汇与汇率、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原理和操作;理解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的内涵以及和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和判断国内外的金融问题;把握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提高自身的理财能力。

  2.1时代性强,内容更新快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最活跃、也是最不稳定的经济领域。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

  近年来重大的国际金融事件层出不穷,从拉美债务危机到东亚金融危机和美国IT泡沫破裂,再到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恶化等,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而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是成为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焦点。重大金融事件的发生也促进了金融理论的发展,如次贷危机引发加强金融监管的讨论。金融领域的瞬息万变、新观点新问题的日新月异要求本课程教授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2.2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和其他经济类课程相比,国际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非常典型。一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知识,如有关外汇、汇率、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理论观察和分析国际金融现实问题的能力。

  比如外汇交易作为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进出口企业必须利用外汇交易规避外汇风险,普通百姓也可以利用外汇交易获得投资收益;而一国的国际收支、国际储备等数据的变化直接影响外汇市场的走势和当局的政策意向,这些都和各经济体包括百姓的日常理财息息相关;国内外金融事件、各国金融政策等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因此学生在课堂外对此类信息接触得比较多,对本课程的兴趣也普遍较高。

  2.3宏观微观并重国际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既有宏观理论,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资本流动理论等;又有微观实务,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宏微观并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掌握宏观理论的同时提高对微观实务的实践能力。不仅从微观层面透彻的认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金融现象,而且能从宏观层面理解一国的经济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观察和分析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等。

  2.4交叉学科多国际金融学涉及了经济贸易类课程的方方面面,和许多课程的内容存在交叉,如国际投资学、金融市场学、国际信贷学、国际贸易、国际结算以及财务会计等学科。这就要求在设置课程时应注意到课程的衔接和延续,各课程之间应加强联系和配合,以防止教学内容的重复或断层。

  针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特点和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应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方法,改变单纯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

  3.1.1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与时效性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首先应做好教材的选择。目前,市场上国际金融的教材有非常多的版本,仅高职高专类就有几十种。在选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比较适合的教材应该是理论与实务结合较好,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又突出实践性、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并有配套的案例和作业[3]。

  由于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发展迅速,国内外重要金融事件不断发生,教师在平时应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动向,及时追踪理论前沿信息,充实知识储备。由于教材可能不能及时跟上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补充最新的金融信息,可通过教辅资料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3.1.2教学过程增加图示法的使用图示教学法,即通过简要的符号、浓缩的文字、线条(箭头)、框图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形成板书、电脑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图示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展示化、可视化,比一堆文字更能让人一目了然,并印象深刻,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解汇率变化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时,如果教师用枯燥的文字满堂灌输给学生,学生会感觉晦涩难懂,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图示法能很好地解释汇率和物价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流程图将其作用过程一步一步地展示出来,就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该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构成了教师的教学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工具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尤其是国际金融学的时代性特点要求其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变化,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将大量内容以各种形式在短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非常适宜向学生讲授国际金融的新理论、新动态;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金融危机的时候,可以将课件连接互联网,这样课题内容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了解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情况。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2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国际金融实践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充分发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如在讲到汇率和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时,正好可以利用大家关注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可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课堂讨论掌握我国的汇率政策,并理解其和当前国际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可以考虑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对某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学生普遍对网络比较熟悉,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工具、论坛、博客等多种互联网工具辅助教学,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也可考虑将作业、案例资料等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录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登录一些财经网站、查阅财经信息,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

  3.3重视实践教学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方面相对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更应重视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加以使用。目前,科技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如教学模拟软件的使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一个好的模拟软件能提供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证券市场等重要金融市场的实时行情以及相关资讯。学生可利用所学知识,通过自己对市场行情的判断,对模拟资金进行运用。尽管是模拟交易,但它反映的交易状况和真实交易无异,系统还可以对学生的投资状况进行比较排序,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模拟软件的使用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克服了传统教学纸上谈兵的缺点,也充分发挥了国际金融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同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学校应与企业加强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到银行、外贸企业、证券公司等机构参观、实习,使学生能亲身体验相关行业和工作,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基础[4]。

  3.4优化考核手段传统教学往往在期终使用书面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形式简便易操作,但其合理性有待商榷。尤其是国际金融这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单纯的书面考试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课程的最终成绩应充分考虑平时表现,而考核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相关网站的访问情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情况、模拟软件的使用情况以及在研究小组中的作用等等,都应进入考察范围。这样的成绩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也反过来促进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努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条件;同时,教师也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优化教学手段。

  文章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对金融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就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奠定学生金融专业性思维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金融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现代信用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货币理论和政策等一系列金融专业基础知识、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另外,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掌握分析金融现象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有关要求,即要求学生熟悉国家有关金融与投资的政策法规,能解释金融活动和分析金融现象,具备处理金融实务工作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的重要性,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从实验设施建设到实践基地建设,都必须立足于培养我国金融发展急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现代大学生。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涌现出新的金融前沿问题,结合目前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很有必要对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尤其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对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促进作用。一般说来,教学中使用的哪怕是最新的教材,也落后于日新月异的金融经济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科学研究,能站在金融专业知识前沿领域,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引入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推行研究性教学。而且,通过吸收部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得到基本科研技能训练,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参加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奠定基础。为此,我们确立了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机制,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近几年来,课程团队组织了多次教研究会议并形成共识:根据金融学教学需要及老师科研特长,调整了部分老师的研究方向,并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机制。课程组教师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同时也将科研过程中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方法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对金融问题的分析思考,组织专题讨论,丰富教学内容雷竞技官网。另外,通过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了解金融理论前沿发展情况。

  理论教学主要向学生系统传授《金融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注意及时吸收学科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并将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到理论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主要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配合金融学的理论教学,在实训中心主要运用“”教学软件系统和SimBank银行模拟教学平台开展实验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会阅读分析证券资讯,熟悉证券交易基本流程,掌握金融投资的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方法,训练投资分析能力和研究报告撰写能力,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银行实务的主要操作过程。

  主要通过案例讨论、课程实训、行业见习、学年论文、第二课堂(金融学知识竞赛、“挑战杯”、金融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申报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和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等途径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以当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作为实践基地,将金融理论教学与金融业务见习实训紧密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金融理论,又能在理论指导下参与金融实践,并掌握一定的金融职业技能,为学生的在金融行业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通过以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4个环节的教学安排,及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利用,使《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实践探索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此外,教师在辅导课、作业、考试、阅卷、课外教学指导等教学环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的做法,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调整课程内容和课时。金融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使学生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一方面我们本着使用金融学领域内最优秀教材的思想,采用了黄达主编的《金融学》(人民大学出版)作为教材,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拘泥于该教材,根据该校实际和专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增删和调整,及时反映金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用性、新颖性贯穿于《金融学》的课程教学始终。此外,对课外实习内容作了调整,增加学生参加金融实践教学或观摩的时间。将银行、保险和证券及投资业务的实践教学见习内容放在当地的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公司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是金融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有些章节的教学采用了准实践性教学方式。首先对涉及到股票、证券交易等实践性较强问题,采用现场模拟实践教学,通过在实训中心运用相关教学软件或实训平成。其次选择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作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将学生带出去,让学生亲身体验金融操作过程。这些教学实践性活动很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学生从事本职业的技能。最后学生的课程小论文和学年论文和研究报告的选题,大多与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相关,效果较好。改进考核方法,增加实训考核内容。作为地方院校,该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编写了实训教学大纲,修订金融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尤其是改革考核方式,强化了实践考核内容,加大实践操作考核分值比重,削弱理论考核分值比重。课内实验考核,注重过程考核,主要以学生平时实验作业的完成效果为考核标准。课外实践考核主要以实践小组提交的实践报告为主进行考评。一般而言,采用平时成绩占10%、实践操作成绩占30%、期末理论考试占60%的分值比重。另外,注重各班小组的团队分值,个人成绩与团队成绩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集体协作能力。建立了课程质量控制与评估体系。课程教学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搞好金融学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教师备课、课堂讲课、课后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答疑、学生课外阅读、现场与模拟教学、课程实习、考试、阅卷等诸环节进行了统一规范,保证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我们将精品课程建设与金融学教学团队建设、金融学科建设、教改立项、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教育、青年教师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有机结合、通盘考虑、统筹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1]。

  从金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资格考核入手,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制定了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检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借助怀化学院服务地方办公室,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了当地金融学会、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单位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加强对学生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当地建立了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等校外金融实践基地,把相关见习内容放在基地进行。另外,还通过“实验竞赛-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多途径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中,产生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师资队伍,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除了重视金融学课程建设、科研以及金融学教学团队自身建设意外,我们还尤其重视对学生在金融实践和科研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指导学生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和各种挑战杯竞赛,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等。尤其是通过将学生评优、评奖与参加这些项目和竞赛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些项目和竞赛的开展,学生实践创新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近年来,由于金融创新发展较快,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现象和金融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教学中,我们深感教学内容更新、案例开发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构建科学性强和内容新颖的课程教学体系,采用专题教学模式弥补这一不足。另外,必须搞好金融实验教材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金融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深入探索《金融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教改研究成果。目前,课程内容体系中宏观金融分析的比重仍然偏高,微观金融的理论与实务仍显不足,事实上,微观金融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应用更多。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实务性内容,实践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由于教师严重短缺,教师的教学任务超重,每个教师担负了3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教学。所以金融学课程教学团队还需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需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另外,教师参与地方金融经济服务的力度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大和提高。

  在建设中,课程团队教师制作了丰富的精品课程资源,由于学校没有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服务和维护,课程教师缺乏技术手段,因而网络课程的制作质量得不到保证。教师也无法自己在线随时调整、更新,在线开展讨论、答疑、作业、考核等教学与管理活动也难以进行,一定程度影响了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修改与丰富。因而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建议学校进一步重视与支持,学校应当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本校的精品课程进行维护,才能发挥精品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探索了适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1234模式: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教学主线;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两大教学体系, 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即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四项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为了把学校办成让学生、 家长、 社会满意的学校,我们把“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将其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金融学专业从招生伊始,就开始探索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的养成。

  金融学专业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都是不分方向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多而杂, 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批“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才。虽有个别学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将金融学专业改为保险专业、国际金融等若干专业,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学生对某一个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导致专业口径太窄,使学生就业时面临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金融系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 基础扎实的金融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就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台上,将符合市场需要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某些岗位作为专业方向,构建出“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最终把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 我们认为在大金融学的平台上开设投资理财方向、证券期货方向、保险营销方向是比较适时的,可作为目前首选的三个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们进一步提炼了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认为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4年大学生活, 应该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专业业务、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四大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提高。详见表1、表2。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业务的养成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而且,应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 我们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体系来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侧重。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比重,这既包括公共基础课, 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如前所述,金融领域宽泛,涵盖知识较多,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要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3] ,所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 保证实践学时至少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具体说来,除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外,还采取了课外学时和专用周的形式。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这类课程需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而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学、金融英语这类课程安排一定的课外学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更佳。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采取专业周的形式加大实践学时,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证券投资模拟实训、 外汇模拟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方向实践技能, 我们增加了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周, 如根据前面提到的专业方向,我们让学生在理财规划综合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中选择一个。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增设了创新实践周。创新实践包括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学术讲座、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专业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创新能力培训等,该项学分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 学校可集中开设社会实践与调查、 学年论文、创业专用周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部分创新实践学分。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自己参加其他创新实践, 并根据上报的材料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公开发表专业性论文;参加证券协会、信贷协会、保险协会等表现突出; 在各个层次的点钞技能比赛、 证券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专业性比赛中获奖;取得理财规划师、证券、银行、保险从业资格证,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并且,规定学生大学期间至少要取得创新实践学分10个,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实践环节学分。见表4。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 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这样说:没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这8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支撑,金融学专业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木之本”。所以,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是后续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在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是学习的重点。在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如理财规划方向理论课程我们设置了财务分析、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投资经理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课程等; 信贷管理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银行会计学、个人理财、风险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银行前台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等; 保险营销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学、保险营销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保单设计与销售、 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最后,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现金融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学专业还应该加强毕业实习前的职业入门指导,所以,我们还增设了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成效的一个综合考核, 所以最好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中。建议采取课题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形式来驱使学生分阶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4] 。教授认为,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带着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去学。所以,如果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 带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题)去学,分阶段地解决各个阶段性小问题,并分阶段检验其学习效果,要比单纯地靠毕业设计(论文) 检验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驱动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论证阶段,可设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实施, 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的论证,同时, 也有利于下一步带着问题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期检查阶段,可设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完成。经过大三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基本学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专业课),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 且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综合检验。 但由于这一年学生还没有经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不强,所以还不适宜让所有的学生在大三期间直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大三第二学期,必须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我们主要采取学年论文的形式。学年论文的撰写内容为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综述, 这对于提升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很重要。 第三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结题阶段。经过大三的充分准备,学生应该在大四一年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学生除可以得到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外,还可以得到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课题结项证书,证明其本人(或所在团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四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四项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 理论与实践结合。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一诗中告诫自己的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是实现金融学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路径。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设置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外, 为了保证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还创办了《金融快讯》刊物。该期刊每周发行一期,由指定教师负责指导、终审,由学生证券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证券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信贷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银行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保险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保险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这样,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也使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来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较强的与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起与金融企业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我校除了经常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之外, 还成立了一个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己管理为主的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按行业(也可以是按专业方向)设置服务中心,如设证券服务中心、银行服务中心、保险服务中心等。其中,证券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证券公司进行等服务,银行服务中心可以帮助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第三方存管等,保险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保单推销、讲师培训等。

  3. 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金融行业既要与钱打交道,也要与人打交道。金融从业人员如果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金融企业的从业要求,我们特别开设了礼仪实训、演讲与口才、团队拓展训练、职业教育等课程。此外,每个学期还安排专业性的辩论比赛、点钞技能大赛、证券交易模拟大赛、外汇交易模拟大赛。这些比赛,由学生负责筹划、组织、主持,老师负责指导、评判,较好地促进了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第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就业岗位相关性很强, 且在入职时往往要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指导使学生适时拿到职业资格证。如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证券职业资格证等。以证券职业资格证为例,该证有效期为两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级时组织学生考证,相应地,证券投资学等相关课程就应该在此之前开设。在考证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传、帮、带作用,并专门组织辅导。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的实践证明,“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建立两大教学体系、 强调三个教育阶段、 加强四项结合”的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1]都红雯,金月华,高国庆.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12-14.

  [2]吴云勇,陈凌白. 金融学专业投资理财方向建设方案[J]. 浙江金融,2008(1):4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双语教学模式的《公司金融》课程改革”[编号:gdjg(2010)034]的阶段研究成果。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更高要求,许多高校都已进行双语教学试点,结合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内容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早在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八条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使得双语教学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双语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趋势将不断加强。但目前在已开展双语教学的大部分高校中,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仍比较陈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结合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该课程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是微观金融范畴的三大支柱之一,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资产管理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全过程,也是教育部确定的 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块展开,皆偏重于宏观政策方面的内容,不利于金融专业的国际接轨和长远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雷竞技官网,金融环境逐步开放、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微观化特点明显增强,对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公司金融课程具有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现实意义。由于公司金融理论从国外引入,其学习和研究在国内仍然相对落后。过去的引进与传统教学是在使用中文译本或重新编著的基础进行的,很多公司金融理论的精髓在授课过程中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受编者水平所限导致对理论的误读。为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其理论及方法,高校应将该门课程作为双语课程进行建设,课堂教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教师混合使用中英文讲授,将国外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直接传输给学生,能快速、直接地把最新的微观金融的动态传递到课堂,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公司金融问题的方法、工具,对国际稍前沿的理论形成整体效应,培养具备专业英语能力同时能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国际性复合型金融人才。

  1.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偏离。公司金融课程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首先属于专业课教学。但部分高校忽略了双语教学的内涵,一味强调要用全英文授课,完全不顾公司金融学科知识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公司金融理论与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将双语教学变成了专业英语课,教师单纯强调英语的语法和表达技巧,以语言教学的方式来讲授双语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组句构篇和其他专业语言知识等,虽然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成英语词汇、概念、语法,难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学术思想。这与该课程关注的采用何种最为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公司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的初衷相悖,作为合格的金融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语言教学只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双语教学应区别于语言学科的外语教学,也应区别于各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因此,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应当以传授公司金融理论与知识为重点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用英语沟通和分析企业融资、投资、上市和兼并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辅助教学目标。

  2.双语教学教师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高校设立的专业课程较多,但真正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较少,这直接影响了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开展双语教学需要既有良好外语运用能力又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讲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听说方面较为欠缺,存在口语不流畅、发音不够准确等问题,难以用外语准确地表达专业知识,而国内尚未设立专门的、系统的双语教师培训机构,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缺少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大部分教师只为迎合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要求,尝试开设双语课程,因而双语课的教学质量不理想。

  3.缺乏高质量的双语教材。双语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安排、课程的设置都关系到双语教学效果,而教材选择适当是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的前提。目前,各高校的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普遍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使用较多的是Stephen A.Ross编写的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以及Richard A.Brealey,Stewart C.Myers与Franklin Allen著由McGraw-Hill出版社出版的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英文原版教材语言纯正、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但存在教材容量多、较多的生僻专业词汇、国内外企业制度的差异及案例脱离中国实际等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让本科学生完全理解全书的内容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往往让外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失去信心。同时,英文原版教材价格高,受学生和家长承受能力影响难以推广。虽然近年来国内出版社推出了一些改编后的双语教材,如王化成改编的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Eugene F.Brigham 及Joel F.Houston著、沈洪涛编的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但这些教材的适用性还有待检验。

  4.学生外语水平个体差异,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条件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当前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主要是语法和单词,缺乏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此外,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使用全英语授课对于英语水平较好、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容易与教师产生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较好;但外语基础不牢的学生由于听不懂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对课程和学科的兴趣逐渐丧失,甚至产生恐慌心理,使双语教学出现负效应。考虑到学生外语的层次差异,教学设计往往只针对大部分中等英文水平的学生,结果是课堂信息量不足,效率不高。

  5.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性、灵活性。公司金融双语教学应与金融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内在要求相适应,运用实践性强的教学形式,注重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但现在双语课程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基本是教师单向灌输或将双语课变成翻译课,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课程单调乏味,不能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积极地思考。目前公司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缺少对双语运用能力要求的设计。

  1.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语言并非学习公司金融的最终目标,必须树立金融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目标。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应将外语与金融专业密切结合起来,将目标定位于教师运用外语对课程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使学生既了解国际企业制度和文化,又了解我国经济金融环境,通过专业教学推动英语水平的提高,并利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拓展专业技能,以培养具备微观金融活动的实际决策和操作能力的金融人才为最终目标。

  2.提高师资质量,强化激励机制。学校应加强政策和制度的扶持,以优厚的待遇吸引海归留学人员、外籍教师或资深双语教师来校任教,定期派出教学骨干教师到国外留学或访学,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设立双语教学培训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双语教学理论及技能培训,定期开展研讨会,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公司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对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课前做好大量准备工作,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考评体系,推动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例如,设立双语课程建设专项资助经费,计算工作量时提高双语教学课时系数,双语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年度评优、出国深造等方面优先。

  3.以原版教材为主要教材,与推荐报刊资料及相关中译版本参考读物相结合。原版教材不仅语言纯正,而且内容新颖,能反映学科专业前沿的最新信息,教师事先可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进行筛选,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公司金融的理论和方法,能反映学界已达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方式。它能为愿意进一步研究公司金融理论的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能为将来从事公司理财具体实践的学生或专业工作人员形成一定系统的理论认识。针对原版教材内容多、价格高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学校以专项经费设立双语课程教学研究小组,对课程选用的原版教材进行分析,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改编,同时推荐一些国内外报刊资料、相关中译版本参考读物供学生课外学习,及时将国际、国内经济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走势的影响,以及金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介绍给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帮助他们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

  4.有针对性地教学,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的主动性。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对象最好是三、四年级金融专业本科生,因为高年级的本科生有较好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并且已经完成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推行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和教师选拔的方式对学生分班,使授课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为公司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教师也应努力营造公司金融双语学习氛围,学院可组织金融英语口语比赛,邀请国内外专家作英文报告,设立公司金融课程相关实训,让学生将西方较为成熟的公司金融理论在中国资本市场中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5.多元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公司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精讲基础理论、原理及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重视金融职业道德熏陶,重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构建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而对实务性、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学;②理论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规则等,辅之以小组用英文进行公司金融案例专题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各项目的投资、融资、财务计划等计算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③交互式教学,组织学习小组,采取交互式学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根据给出的英文公司资料要求学生做出资本预算及项目决策,分小组让学生分析和讨论,最后完成小组书面报告;④课后、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校园局域网,创建网络双语教学平台,教师把教学资源放在网上,供学生课后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对授课内容进行独立思考,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⑤科研型教学法,以教师课题、金融教研室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及SRT,在亲身感受科研氛围和工作方法的同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掌握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办公厅,2001-08-28.

  [2]刘丽萍.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王慧.“公司金融”双语教学各环节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0).

  [4]顿朝晖.《公司理财》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J].财会月刊, 2010,(0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

  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

  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雷竞技官网,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转贴于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金融学科教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改变。从培养目的来看,改革开放后,由原先的“服务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教学要求来看,1999年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在高校传统的线性模式基础上增加通识教育,使得教学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发展。从课堂形式来看,从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班教学,大量耗时的板书也被简洁明了的PPT取代;等等。虽然当今的金融课堂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加贴合学生与当前社会现状,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课程安排不合理、书籍使用不全面、课堂效率低下、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文结合高校金融学科教学现状与当前金融学科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对金融学科教学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一)课程与课堂的缺失。1、课程问题。1)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金融课程体系的整体涉及的知识面较宽,但深度不够,而且整个金融课程体系涉及投资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等繁多科目,但是由于分科、分时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学一门丢一门,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体系,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其次,对于金融领域不同方向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着重培养、因材施教。再者高校金融课程专业岗位性不强,导致高校金融课程与专业岗位的设置严重脱节。另外,公共课与金融专业课的课时设计不合理,公共课课时偏多,专业课课时偏少,导致金融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差异不明显。2)教材的内容偏颇与滞后,国外教材的翻译有偏差。国内的金融教材多数是搬用西方的金融教材,理论齐全却问题频出。首先,西方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存在较大差异,许多西方的相关金融产品在国内根本不曾出现,学生无法从中国的金融市场上找到相关的金融产品,导致课程带入感不强。其次,部分课本内容过于老旧,书中事例不具有时代性,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动态,教材的滞后性较大。再者,国内部分译者对西方金融学的相关书籍翻译不准确,翻译成中文后的教科书与原作者的原意产生较大差异,还存在多处错翻、漏翻的情况。3)考评机制单一且简单。期中、期末结课考试多半以闭卷考试为主,这种考试形式更偏向于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辨析能力。此外考试题目多半是一些旧题,缺乏原创性,学生只要将前几年的课程试卷多加记忆,便很容易取得高分。2、课堂问题:1)教师对教学不够重视。部分高校教师侧重个人科研、论文以及职称考评,而忽视了教育工作。其次,他们多在社会上兼有其他工作,大学任教被他们当做其中的一项“副业”,并不在意教学的本质,只是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不高。2)课堂监管不严格。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信息大爆发的时代,学生课堂上对手机的关注度过高,影响了正常听讲。除此之外,进入大学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产生了一些变化,部分学生变得自由散漫,加之课堂要求不严格等等,这些情况下导致了逃课代课情况频发。(二)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差异。1、“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多数实践课程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但那些完善的模拟软件并不具有真实性,程序化的操作避免了真实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很多问题,并且软件更新较慢,很多案例过于久远不能迎合时代变化的需求,而且实验课程较少导致知识输入与知识输出不对等,加之理论与实践经常不同时进行,导致理论脱离实践。2、基本实操技能缺失。Wind资讯软件、EVIEWs与SPSS等计量统计软件、SQL数据库软件等等在经济、金融领域广泛应用,但在校学生对这些软件知之甚少,即使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也只是简单讲解,未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目前金融企业大多数岗位涉及证券分析、投资分析、企业估值、合规调查等等,而大部分学生目前对这些知识涉及甚。

 
友情链接
雷竞技RAYBET·(中国)官方网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热线电话:400-123-4567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雷竞技RAYBET
Copyright © 2012-2023 雷竞技RAYBET·(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001674号-1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